民以食为天,吃——是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亲友聚会、老友相逢,或丰盛或简约都少不了吃一顿。中国的饮食与中国文化一样有着悠长的历史,不少文人雅士同时也是一个美食家,在大快朵颐的之余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美的文字。“雅舍”是
《雅舍谈吃》是一本民间饮食文化的生动记录。梁实秋先生谈吃,谈刀工技艺、谈色香、谈火候、谈传闻、谈沿革,娓娓道来,意味隽永。尤其是一些老字号,比如:“爆肚冯”、“东来顺”、“正阳楼”、“致美斋”……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富于特色的招牌菜品,在满足食客们大快朵颐的愿望同时,细致入微的周到服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也不乏对普通百姓吃相的生动描述:曾有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汤汁直飚出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但肇事的一位并未察觉,依然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也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倒是旁边的堂倌看不下去,赶紧拧了个毛巾递过去,对面客人徐徐道:”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短短的几句话,令人莞尔。同时,梁实秋先生还介绍了诸如“豆汁”、“核桃酪”“甄儿糕”……之类富于地方特色的小吃,有些还附上了详细的制作过程,令人大开眼界的同时,对于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不由生出一丝钦佩。
《雅舍谈吃》是一本关于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在“雅舍谈吃”中,
《雅舍谈吃》是一本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梁实秋先生在通篇文字中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对于故乡的怀念和对于祖国的眷恋。像《北平的零食小贩》、《烧饼油条》等文章,所传达出的是一种欲归无路的故国之思、故乡之情。人常说:睹物生情,想必在异国他乡能够吃到一顿地道的中餐,也一定会激发起自己对于祖国的想念的吧?这种感情由感官的刺激而产生,跨越了时间空间,让人的心灵找到归属,这也就是梁实秋先生所说的“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的含义吧。
由此推想开去,其实教育真的不应该被形式所拘泥,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一道美食,这些载体的背后往往凝聚着触动心灵的力量,关键是看你怎么去引导,如何去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些传统的东西,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刻。戏剧之所以成为国粹、诗歌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带着深刻的文化烙印。“吃”——也许不登大雅之堂,但是,深挖“吃”背后的文化内涵,却是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这样的“研究”,贴近生活,生动活泼,想来会很有吸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