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上午,化学教研组何君妍老师围绕我校“创建3LEARN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探究有机分子模型的搭建,发现科学之美’为抓手,进行了《不饱和烃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的公开教学展示。杨翎校长、黄玉霞副校长、田欣副校长、化学组老师们和学校部分其他学科老师参与了听课,课后进行了评课。
在课程开始时,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饱和烃的成键方式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为学生构建起知识的衔接桥梁;课上何老师借助课件、分子结构模型辅助教学,娓娓道来、注重细节、师生互动交流自然顺畅;知识的讲解由浅入深,逻辑清晰。从概念的引入到成键特点的详细剖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讲解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成键过程时,在碳原子四价键的理论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用亲手搭建球棍模型清晰地构建出碳碳双键,这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成键概念,有助于后续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的教学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借助三个助手搭建模型和展示,这也在动手搭建的同时结合了‘数智化’的手段进行了拓展和反馈,体现了对‘数智化’教学的尝试和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美育、劳育”的素养,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评课时,老师们分别表达了对这节课的感受,分别从不同角度谈了这节课的优点,比如,何老师将最新的苯环的扫描结构引入课堂,适当增加一些前沿科学研究中的不饱和烃成键相关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较新动向和关注及对学生的引导方向的教学理念;同时老师们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可以在探讨、改进的地方,比如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引导性问题,让讨论更加深入和有针对性;若能在苯环结构探究上引导学生充分的思维发散、讨论分析后再结合必要信息生成苯环的结构可能更有利于学科思维素养的提升。
总之,何老师的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此次活动为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启发作用;体现了年轻教师较好的学科素养和教学基本功。相信在今后教学中,化学组的老师们仍然会一如既往地进行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尝试,为培养时代新型能力要求的学生而践行我校的化学教学。